農會,對於許多農家子弟來說是在熟悉不過,過去的農會提供農民必要的肥料、技術支援,因此許多農友都必須到農會倉庫購買肥料、尿素等化肥,有的倉庫也提供農民繳納公糧、收穀的作業,因此說農會倉庫伴隨許多老農農民走過農忙歲月,真是一點也不為過。 由於台灣農業發展相當早,因此許多倉庫建築幾乎都是在四、五十年前所蓋,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,也些仍有實際農用的功能,有些則是活化再利用,無論如何,都是地方上珍貴的歷史建築。 南投縣草屯鎮是一個以農業發展為基礎的鄉鎮,農業十分發展,尤其是稻米生產的品質與產量都相當可觀,而位於碧山路旁的草屯農會倉庫也相當具有特色;草屯鎮農會倉庫所留下的公糧倉庫,是典型大跨距倉庫瓦片建築,牆上除了通氣孔及接近屋頂的氣窗之外,還有圓拱形的木窗,而屋頂的橫樑目前已經整修過,採用原木木頭,極具原味與特色。 走進倉庫,灰暗的倉庫內堆滿了肥料以及各種機具,也不時有農民前來運送肥料;抬頭一看,檜木做成的樑柱充滿了歷史感,而厚重的木門以及斑駁的鐵牌更凸顯了倉庫的年代,穿梭在倉庫中,彷彿讓人回到過去,看見了老農的農忙歲月。 事實上,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,為了種種需要而設置了許多倉庫用來存放貨物,經過的時代變遷,許多倉庫往往廢棄不再使用,但是如果可以活化再利用,結合咖啡館或是人文氣息的概念,不但讓這些倉庫有了新生命,也營造出地方空間新氣象與形塑地方特色。(攝影/范綱武)
南投旅遊資訊:
http://nantou.tranews.com/ 草屯旅遊:
http://542.tw.tranews.com/